电脑版
返回

搜索"阿尔博姆"找到的小说 (P1)

《时光守护者》 / 米奇·阿尔博姆 / 外国

* 一则治愈时代奔忙的暖心寓言,挣脱计算与虚度的时光。* 《唐顿庄园》男主丹·史蒂文斯领读书目。* 林俊杰博客撰文推荐,借用标题创作dota主题音乐包。* 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倾力推荐。*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7度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NO.1* 《相约星期二》全球畅销23年,见证亿万读者的相遇与成长。“当我们试图倒拨时钟,其实我们追逐的,是爱。”他被人们尊称为“时间之父”,因为他发明了第一台时钟;他像普罗米修斯那样受到上帝的严厉惩罚,因为他居然敢于度量时间,那是上帝赠与人类的最好的礼物。他被上帝囚禁在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里,年复一年地聆听那些万劫不复、千篇一律的言辞,那是来自地球人的切切哀告,他们对时间孜孜以求、需索无度,他们想倒拨时钟,让时间为他们停驻。就在“时间之父”快要被这些哀告折磨得精神崩溃之时,他得到了上帝的赦免,并领受了一项使命:携带着魔法沙漏到地球上启迪众生,昭示“时间”真正的意义。同时,上帝还给他指派了两个伙伴,一个是因为失恋想自寻短见的少女,一个是希望仰赖现代科技得以长生不老的富翁——“时间之父”必须先拯救他们俩,才能最终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来一点信仰》 / 米奇·阿尔博姆 / 外国

* 非虚构版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年度推荐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我们相信什么,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7度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NO.1* 《相约星期二》全球畅销23年,见证亿万读者的相遇与成长。故事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开始:“你可以为我作悼词吗?”那是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米奇·阿尔博姆儿时社区犹太堂的拉比。他曾经无数次地为临终者送去慰藉,这一回,他打算把将自己送上天堂的任务,交给米奇。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是一句向上天发出的企求:“你会拯救我吗?”说这话的时候,那人正躲在一只垃圾桶后,他的妻子和幼女在哭泣。他盯着街上开来的每一辆汽车,非常确信下一盏车灯带来的就是要夺取他性命的杀手。这个人,后来成了一位普渡众生的基督教牧师。两个真实的故事,沿着比小说更为奇巧的轨迹,交织成一部关于信仰的小书。为了写好这本书,曾以《相约星期二》震撼全世界的米奇·阿尔博姆追踪了两位神职人员的生命历程,拜访了很多地方,去到这个世界上持有不同信仰的“我们这里”和“他们那里”。最终,不管是在“这里”还是在“那里”,米奇都找到了同样的答案——“有许多曲调,但都是一首歌,一首同样美好的、充满人性的歌。”这首歌再次创造了奇迹,给寒夜中迷途的旅人最多的温暖和希望。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 米奇·阿尔博姆 / 外国

* 致敬所有默默无闻的平凡人生,唤起每一位读者对家的恋慕与渴望。* 延续《相约星期二》神话,用爱建立生命的联系。* 畅销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被翻译成35种文字,销量突破一千两百万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7度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NO.1*刘亦菲微博打卡推荐。* 法国畅销作家《偷影子的人》《七日永恒》作者马克·李维推荐:“这本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一段童年的回忆……像是一幅霍普的画作,又像一部科波拉的电影。”* 著名华裔作家《喜福会》作者谭恩美推荐:“当你坠入爱河时,这个故事让你感同身受。当你陷入迷局时,它又会成为你的枕边书。这是一个值得一再重读的故事,它让你能够不断地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连成了一个故事。”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起——其实,所有的结尾又何尝不是开端呢? 《相约星期二》随着莫里的溘然长逝而告终。六年后,在米奇·阿尔博姆的全新力作中,纪实换成了虚构;死亡从结局演变成了开端;主角还是一位老人——不是洞明世事的教授,而是到死都对自己的一生心存惶惑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他叫艾迪,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艾迪已身处天堂,这才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断的交叠重现。五个被艾迪或铭记或忽略或遗忘的人,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谜底。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将分享同一个秘密,继而重新审视自己在人世间的时光。《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是一则关于爱的寓言,致敬了所有默默无闻的平凡人生,并最终唤起每一位读者对家的恋慕与渴望。

《相约星期二》 / 米奇·阿尔博姆 / 外国

* 全球畅销23年,亚马逊全五星好评推荐,无数读书俱乐部的不二首选。* 50余个翻译版本,见证亿万读者的相遇与成长。* 与《苏菲的世界》齐名,探寻生命的意义。*《朗读者》重磅推荐,上海书展“经典诵读”年度相约。* 奥普拉担纲制作同名影片,获第52届黄金时段艾美奖。* 蔡康永对话候文咏专题推荐:“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莫利教授很像那只狐狸,在跟这个写作的“小王子”教导,一旦建立这个关系,你的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莫里教授是我崇拜的人。”* 余秋雨作序推荐:“每个人都应该听听这堂有关人生的最后一课。”* 金士杰领衔主演改编话剧,全国巡演近300场,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壹戏剧大赏得主。自2011年巡演至今,名列上海最难抢票的热门剧目之一,超过20万观众落泪推荐。* 毛不易、井柏然、杨幂、田馥甄、张钧甯、f(x)郑秀晶等诸多明星推荐书目。一部永远不会太迟打开的人生之书。学着去爱,学着道别,学会与不完美的生活讲和。我们都曾渴望一位人生导师的指点与陪伴,也许是家人、老师、朋友或同事;一个年长、耐心、睿智的人,理解你的孤独与迷茫的人,帮助你去真正地体验世界,教会你怎样与失败和彷徨共处,为你在迷失方向时指点迷津。米奇·阿尔博姆是幸运的,他找到了自己的“教练”——莫里·施瓦茨。他是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到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星期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这些谈话记录下来,把这件珍贵的礼物送给全世界的读者。在最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与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这段“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仅让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得到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也为全球数以万计的读者带去了震撼与感动。

《一日重生》 / 米奇·阿尔博姆 / 外国

* 堪比《寻梦环游记》的催泪之作。* 写给所有曾是孩子的你我,读懂母亲未曾讲述的人生。* 著名作家毕淑敏倾情作序推荐:“ 你一定要读这本书。它赠与了你一个神奇的机会,书页为斧砍出一条秘道,让你从现实的密林潜回以往,你会了结夙愿荡涤脏腑并对这一体验刻骨铭心坚信不疑。这同任何信仰和科学无关,只和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有关。为了拥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奇妙的瞬间,你需要这份阅读。 ”*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推荐:“《一日重生》是一个关于原谅、救赎和母子之间永无止境的爱的故事。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决定要为它制作一期特辑。”* 畅销小说《PS,我爱你》作者西塞莉亚·艾赫恩推荐:“米奇·阿尔博姆总能在凡俗人生中窥见魔力。”* 同名影片获2008年“金卫星奖”最佳年度电视影片奖。*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7度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NO.1《相约星期二》全球畅销23年,见证亿万读者的相遇与成长。“几乎每一个人,不管外表看起来有多么快乐,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块小小的地方,装着自己深爱的已经故去的亲人,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重逢。”——米奇·阿尔博姆让某个辞世已久的亲人,陪你再过一天。只有一天。如果可以如愿,你需不需要这样的机会?机会,在一个尴尬的时刻,落到了查尔斯·贝奈特头上。这位退役棒球运动员在挫折与酒精的消磨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事业碰壁,婚姻破裂,酗酒成瘾,众叛亲离,就连女儿的婚礼都不愿意让他露面……查尔斯起了轻生之念,他以为只要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一次忘我的狂奔,就可以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电光石火中,他的肉身徘徊在此境与彼岸之间;恍然苏醒,他竟然看到了多年前就意外去世的母亲。母亲引他走进昨天。昨天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又一场角度诡异的悲喜剧,一串又一串彼此纠缠的心结。沿着母亲指的路,查尔斯的归宿究竟通往何方?一日顿悟,是否足以改变一生?米奇·阿尔博姆对于人生的感悟,如同一粒生生不息的种子,自《相约星期二》萌生,于《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划出了一道悠长的弧线,落到《一日重生》,便稳稳地扎下根来。土壤是世态人心,根是爱。

《莎乐美》 / 奥斯卡·王尔德 / 外国 诗歌

1890年,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告诉他美国的作家朋友埃德加·萨尔特斯(Edgar Saltus,1855-1921),说准备写一部描写抹大拉的马利亚的作品。 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圣经》中的人物,她虽然是个罪人,但她追随耶稣和耶稣的门徒,还曾见耶稣驱走七个恶鬼,并亲历耶稣复活;尤其是她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于是耶稣对她说:你的罪赦免了。耶稣解释说:这是因为她的爱多,所以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 王尔德对萨尔特斯说,他要把她写得有些像莎乐美;随后,他们就开始一起共同探讨这两个淫荡的女子。显然,王尔德当时是基于爱与罪的主题思考,从抹大拉的马利亚联想到莎乐美,还没有想到要直接描写莎乐美这个人物。 王尔德的朋友、法国诗人和专栏作家让·洛兰(Jean Lorrain,1856-1906)家里有一座被斩首女子的头像。一次,王尔德看到这座雕像时,据王尔德危地马拉的朋友恩里克·戈麦兹·卡利洛(Enrique Gomez Carrillo)说,使这位爱尔兰剧作家联想起一个有关希伯来公主的奇异传说。这位公主为了对她的情人表示敬意,把一位使徒的头奉献给他;但她这礼物遭到了拒绝,于是她在当天晚上把自己的头割下,放在一只金碟子上给她的爱人。卡利洛说,受朋友们的怂恿,王尔德曾想把这个故事细致地表现出来,大概是以散文的形式来写,题为《两次斩首》(The Double Beheading),但后来他又计划把这故事写成诗篇。后来,王尔德和他的朋友、居住在巴黎的美国诗人斯图尔特·梅里尔(Stuart Merrill)一次去红磨坊(Moulin Rouge)看演出时,见到一位罗马尼亚的舞蹈家,她的肢体动作恰如福楼拜的小说《希罗迪娅》中所描写的莎乐美。王尔德曾试图跟这位演员联系,希望把她的舞蹈写进他正在创作的一个剧本中去。只是没有找到她…… 最后,大约是1891年10月前后的一天晚上,王尔德跟一群年轻的法国作家谈了《圣经》中的莎乐美的故事。回到他所租住的房间里,打开桌上的一本空白笔记本开始写作。几个小时后,就已经写出了不少;为了寻求灵感,他迈出房门,步入临近的那家大咖啡馆(Grand Café),对管弦乐队的指挥说:我正在写一个剧本,描写一个女子赤足在一个她因爱他而要杀他的那个男人的血迹上跳舞的剧本。希望获得某种野性而恐怖的音乐的激励。回去后,就完成了《莎乐美》。 创作之前,王尔德就想过,要使自己这部作品中的同名主人公,不同于在他之前的作家、艺术家笔下的这一人物。在他看来,即使像莱奥那多·达·芬奇,或者阿尔勃莱希特·丢勒这些大师所画的莎乐美,也都不能令人满意。不过王尔德仍然不能脱离前人的影响。 《圣经》中记载的故事自然是王尔德创作《莎乐美》首要的最基本的材料来源。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希律·安提帕、希罗底、施洗约翰——乔卡南和莎乐美,就是《圣经》里原来就有的,情节的总体框架大致也与《圣经》里所写的故事相仿。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圣经》的故事,王尔德就不会想到创作像《莎乐美》这样一部剧作。 1893年8月,即王尔德的《莎乐美》法文版出版之后大约半年的时候,王尔德的朋友,英国作家和漫画家马克斯·比尔博姆(Sir Max Beerbohm,1872-1956)在给友人、画家威尔·罗森斯坦(Will Rothenstein)信中指出,说《莎乐美》的创作无疑受到福楼拜的《希罗迪娅》的影响。王尔德回应说:不错,我是剽窃(plagiarise)。这是有鉴赏力的人之荣幸。我读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时就从未在书末签上我的名字。Que voulez-vous(别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百部最好的书都带有我的签名。表明他无法否认这些作品有形无形曾经对他产生过影响。 王尔德对诗人斯蒂芳·马拉梅怀有很大的敬意,曾把他创作的《道连·格雷的画像》题献给他。《道连· 格雷的画像》中写到亨利·沃登勋爵曾捎给主人公道连·格雷的一本黄封面的书。格雷拿起开始翻阅,几分钟后,他被吸引住了;甚至有好几年不能摆脱那本书的影响。研究者公认,此书就是若里斯-卡尔·于斯曼的《逆反》。王尔德自己在一封信中也承认:《道连·格雷》中的那本书是我永远都不会写的许多本书之一,但它部分地受到了于斯曼的《逆反》的启示……书中提到的那个身上十分奇怪地糅合着幻想家和学者气质的主人公,那个独特的巴黎青年,就是《逆反》的主人公戴·艾桑公爵。戴·艾桑的那些不合常规的艺术趣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王尔德的趣味。其中戴·艾桑对古斯塔夫·莫罗的喜爱,就最典型地反映了王尔德自己的感受。例如莫罗创作的《幽灵》和《莎乐美为希律舞》这两幅画,特别是《幽灵》,莎乐美的着装和挑逗的舞姿,以及画面上华丽的色彩,使王尔德非常喜欢。有材料说,王尔德甚至希望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Aubrey Beardsley,1872-1898)为他的《莎乐美》创作的插图,也能具有与莫罗的画同样的风格。 人类在幼年时代起,就把头颅看成是人体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珍贵或神圣的部分。人类学研究认为,从抽象的意义上说,‘头’与男性、男子气、父亲、理智或权威联在一起,‘头’是指组织的和管理的功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现实中的人都相信,拥有某人的头颅就拥有他的一切。 在海涅1841至1842年创作的长诗《阿塔·特罗尔》(Atta Troll)里,有一段描写在圣约翰节 的前夜恶魔和精灵四出活跃的情景。其中写到那个得了恋爱躁狂症死去的希罗底:在她潮红病态的脸上/漂浮着一种东方的魅力,柔和的嘴唇,好像石榴石,/弯翘的、百合花似的鼻子,/她的四肢苗条而清凉,/宛如绿洲中的棕榈树。说她不但曾渴望过施洗者的头,在这天夜里,她的双手总是捧着/那只盘子,盘里放着/约翰的头,她吻着它;/她热情地吻那颗人头。人们甚至相信她每夜复活过来,都要把那颗血淋淋的人头/捧在手里(钱春绮译)…… 海涅这里说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事,像这种拥有男性头颅的情结,也一再被再现在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十日谈》中的第4天第5节故事写富商墨西拿三兄弟认为妹妹莉莎贝塔和他们的雇员洛伦佐相得甚欢,不免有失检点,便借故把洛伦佐带到一个遥远僻静的地方杀死,埋在一个不易找到的地方。一夜,苦盼情人归来的莉莎贝塔梦见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洛伦佐告诉她自己已死,并说到他们掩埋他的地点。莉莎贝塔深信所梦是真,第二天一早就带了贴身女仆赶到梦中所见的地点,用刀子细心割下情人的头颅,放在包袱里,再用土盖好无头尸体。……回到家里,……在自己的房间里关好门,捧着那颗头颅大哭,泪水洗净了头上的尘土,吻了不下一千次。(王永年译) 还有法国作家斯汤达在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中写到,玛蒂尔特小姐受马格丽特王后的影响,也想学她的样,在情夫于连·索雷尔被送上断头台后,设法找到了他的尸体,把于连的头放在她面前的一张大理石的小桌上,吻着他的额头……(郝运译) 《阿塔·特罗尔》转述传说中的希罗底和《十日谈》里的莉莎贝塔、《红与黑》里玛蒂尔特小姐及马格丽特王后,这四位女性都表现了一个沉溺于爱中的女性,当她无法获得活着的恋人时,即使获得他的头颅,在她的意识中,作为替代物,仍会感到是获得了自己所爱的人,可以获得一种幻想的满足。王尔德《莎乐美》中莎乐美在吻乔卡南——施洗约翰头颅的情节,同样也可以使她在幻想中获得这样的满足。 不过,上述所有可能的启发都在王尔德那里转变为艺术上的独创。这一点,哪怕是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也有所体现。例如有研究提到,王尔德先是与格雷厄姆·罗伯逊讨论了这个问题,罗伯逊提出,‘每套服装色度,从最清晰的柠檬色到深红色,要清淡柔和。’王尔德还向装饰艺术家查尔斯·里基茨讨教,里基茨设想是,演出时,‘莎乐美’的脚移动在黑色的地板上应该像是两只白鸽。在这背景的衬托下,王尔德希望莎乐美穿像是毒蜥蜴的绿色衣服。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 米奇·阿尔博拇 / 外国

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起的——其实,所有的结尾又何尝不是开端呢? 《相约星期二》随着莫里的阖然长逝而告终。六年后,在米奇·阿尔博姆的全新力作中,纪实换成了虚构;死亡从结局演变成了开端;主角还是一位老人——不是洞明世事的教授,而是到死都对自己的一生心存惶惑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他叫爱迪,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爱迪已身处天堂,这才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断的交叠重现。五个被爱迪或铭记或忽略或遗忘的人,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谜底。无形间,天地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锁链,爱迪只是其中的一环。《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让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成了锁链中的一环,分享着同一个秘密:天堂里,会有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等待着解答你最后的疑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个。

(第1/1页)

推荐阅读